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緬懷七七忠烈

筆者:唐烈焰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唐烈焰先生,民國三十三年投入青年軍二O五師,三十六年隨軍來臺;四十四年退伍轉任教職,至八十二年退休。 在一次遊覽大陸名勝古蹟的機緣,來到盧溝橋上。 我們從解說員口中獲得各景點相關事蹟,其中,以盧溝橋最讓吾輩參與過抗戰的老兵,感觸良深,甚至激起沉痛的思潮。 盧溝橋位於北平西南十五公里的豐台區永定河上,距廣安門十公里,是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,東西長二六六.五公尺,南北寬七.三公尺,用白石砌成,有橋墩十座,橋拱(孔)十一個。橋畔立有石碑兩座,其中一座記載著清康熙三十七年間,即西元一六九八年,重修盧溝橋的經過,另外一座是清乾隆皇帝所親題的「盧溝曉月」四字。 觀看曉月,要在拂曉時分,站立石橋憑欄遠眺,西山疊翠,月色如畫。橋兩旁有二八一根漢白玉欄杆,每根柱頭上都有雕工精巧、神態各異的石獅,有的靜臥,有的嬉戲,有的張牙舞爪,有的正在等待獵物⋯⋯,還有許多小獅子,或爬在雄獅背上,或依偎母獅膝下,分別雕塑於金、元、明、清四代,我細數大小石獅有五O一隻。 在一陣突變的烏雲密布天候中,心緒陡然掉入歷史煙雲中。古老石橋,橫跨永定河上,猶如歷盡滄桑的老人,見過威風八面的歷朝君主與風華絕代的后妃,得享他們的青睞,吟詩題詞,讚揚稱頌,孰料來到現代,卻遭到凶暴豺狼般的侵略者毀傷。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,日軍在盧溝橋上演習,藉口一名士兵失蹤,強行進入宛平縣城搜查,被我守橋官兵拒絕攔阻,日軍恃其勢眾,攻擊國軍,但守橋官兵誓死不讓。 日軍接著砲轟盧溝橋,直逼宛平城。駐守的二十九軍奉命全力奮戰、抵禦外侮;國民政府也同時宣布全面對日抗戰,全國上下,敵愾同仇,歷經八年,軍民犧牲不下千萬,終於獲得最後勝利。 盧溝橋上的忠烈,是戰鬥的前鋒,其為國為民的犧牲精神,如千秋英烈,當第一發抗戰槍聲響起,就奠定了必勝契機!(點閱次數:188)